信息中心
以前做項目實施的時候,經常要跟很多公司的財務團隊打交道,會遇到完全不同風格的團隊。
好的團隊,常常會有一些共同點:執行力強、內部溝通順暢、相對公平,成員間專業能力互補。
一個好的團隊,也常常會帶給公司好的財務管理。
一個公司的財務管得好不好,常常會在這三個方面有最直觀、簡單的呈現。
有沒有把賬算清楚
你可能會覺得,把賬算清楚,是對財務最起碼的要求。但是,你別說,還真有很多公司就是把賬算不清。重新上財務系統做初始化,能暴露出來很多問題。
做固定資產盤點,才發現很多東西已經完全不知道去哪了。
做庫存盤點,才發現賬面的庫存金額和實物金額豈止是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重新整理科目余額,才發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里,有一堆莫名其妙說不清楚的東西。
。。。。
會計準則里權責發生制 ,從某種意義來說,是硬生生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。因為權責發生制,公司的利潤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,非要有財務人員的專業性才能揭開她的紅蓋頭??扇羰秦攧盏馁~沒算對,那利潤就絕對是假的,不真實的,還有啥用處呢?
有位老板就說,我根本就不看財務做的賬,她那就是做給稅務局看的。
是他真不想看嗎?絕對不是,是他看不到他想要的數。
財務管得好的公司,一定是把賬算清楚的公司,這個清楚,不只是按會計準則做出了一套可以對外看的報表,還要能適當從權責發生制到收付實現制做轉換,告訴老板到底賺不賺錢,錢賺在哪里。
02
審批效率
幾年前去過一家公司,那個公司的財務部就經常像個集市,出納門口排隊等付款的供應商,財務經理門口排隊等要數的業務部經理,財務總監門口排隊等簽字的業務員。
不知道那家公司現在怎樣了,大概已經把排隊變成在信息系統里線上流程的排隊了吧。
財務內控的出發點是好的,降低公司運營風險,但若財務在業務節點上插手太多,就會變成效率的掣肘,審批也會變成一項特權。對業務流程的監控,不是通過增加審批節點來實現的,而是要基于制度本身的健全和沒漏洞,否則,即便是財務對每筆業務都簽字也用處不大。
如果財務部總是有人在排隊,如果到財務的審批節點,總是不能及時處理,那么財務的效率就已經在嚴重影響業務的效率 ,公司的整體效率,財務管理就已經成為公司的負擔而不是助力。
財務管理適度很重要,在風險和效率之間要做出平衡和取舍。
最近一位上海的顧問分享了兩個案例:
A公司是典型的互聯網企業,很注重員工體驗。他們在費用報銷系統里給每位員工設置了信用額度,額度內的報銷,只要部門領導審批完畢,就立刻付款,之后的流程再慢慢走,知道最后財務記賬。同時,也基于費用報銷系統中員工所提流程的規范度,動態調整員工信用額度,形成完整的閉環。
B公司是一家咨詢服務公司,員工經常全國各項目飛。為了節約員工報銷的時間 ,他們跟當地稅務機關和審計機構進行了多次溝通,最后徹底取消了貼票環節,所有報銷的票據只要統一裝在一個定制的發票袋里,發票袋上有二維碼,和系統里的報銷流程和最后憑證關聯,之后發票袋單獨存檔。這一操作極大地優化了費用報銷流程的效率。
技術創新能帶來效率的提升,但也需要財務管理打破固有思維模式,主動擁抱變化吧。
03
有大單的時候財務在場嗎?
遇到大單,喊公司大老板出場壓陣是很常見的事。有沒有財務呢?那就不一定了。
這也是公司財務管得好不好的差別。財務管得好的公司,在有大單、大商機、大投資項目的時候,是一定會讓財務一起出場的,因為需要財務來評估應不應該做。
有個業務員,簽了個大單,為了拿下這個單,公司也做了很多讓步,包括生產資源優先保障,改進生產線,價格讓步。
合同簽訂的時候,大家都在歡欣鼓舞,業務員也如愿拿到了很高的提成獎勵。
可到年底一算賬,發現公司利潤居然下滑很嚴重。為什么?
首先,這個單的毛利很低,銷售額大但利潤低。
其次,為了滿足這個單的交貨期,其他業務員很多單都不能簽,白白損失了很多業績。
再者,生產線改造讓產品成本整理上升,毛利下降。
這些賬,應該在簽訂合同前就要做預估的,不能憑感覺,這個過程自然少不了財務的參與。
財務的成本利潤意識,是協助公司在一些關鍵業務上,做出更有利的選擇,如果老板和業務把財務擠得遠遠的,財務自己的賬算得再好,也是事后諸葛亮,能發揮的作用就少了。
總結的話:財務老大去參觀了一家大型集團企業,回來后她感嘆說:他們是真的做到了戰略財務,有遠期規劃,有近期計劃,所有經營都是有條不紊地沿著規劃方向向前推進。在這中間,財務已經完成融入到了業務的各個節點。
她還說,還是需要走出去,多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,才會有思路。